修道真言

44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44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修道真言

修道真言

修道眞言序

 

宋白玉蟾著成此書,乃昇天之靈梯,歸西之徑路也。無如文人學士,置性命而不講,以文字爲要務,遂致先天大道日失其傳,而身墮沈淪,歷千萬劫而難出苦海,深可慨已。蓋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之命於人者,卽此一點靈光耳。人人具此靈光,無分賢愚,無論貴賤,莫不能全受全歸,以後天返先天。厥性復初,不墮輪迴,不墮地獄,拔祖超玄,永作世外之客,長享快樂之天。奈世人薰心富貴,肆志聲華,執迷膠固,雖經聖賢仙佛,屢指迷津,賜以寶筏,而總不回頭,何哉?或因塵網所縛,或因理障所蔽,遂謂聖賢仙佛爲不足深信。此師心之必不可破也。今當東林普度,先天玄機,眞寓於沙盤木筆間。人皆不以爲眞,反以爲怪。此劫奚能消乎?兹《修道眞言》一書,雖談玄妙,乃與先儒語録無二,易破士子之疑,易醒末學之迷,誠屬善策也。生等勉乎哉。余以巡察到此,香阻雲旌,因於百忙中而樂爲之序。

同治元年三月十三日,太白金星李降筆於秣陵之至善堂。

 

修道眞言

 

宋 白叟玉蟾子輯

 

凡參玄宗,不難得手,難從性宗參入。如從此入,便得淵源。倘錯行路徑,如書空尋迹,披水覓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古人章句之中,隱隱存焉。天不言而四時行。人身陰陽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否則面牆而立,一步不能進。

 

學道之人,須要海闊天空,方可進德。心不虛空,神不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學道之人,以養心爲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閒。疲則道隱,閒則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載道。

 

邪說亂道久矣,採戰、燒汞、搬運,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篤信者、皇皇趨利者,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關,全在用工夫。然用工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則兔縱,稍緊則兔死。須於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工夫哉?

 

凡人心不內守,則氣自散。若能時時內觀,則氣自斂。調養臟腑,久之神氣充足。古云:「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谷神存。」

 

靜時鍊氣,動時鍊心,下學之功畢矣。

 

須節欲先天必須後天足。

 

動時茫茫,不知此心久不在腔子裏。學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靜功。

 

欲學玄功,須先時時瞑目。一日間靜坐幾刻,再來問道。聰明智慧不如愚。學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見,做出許多壞事。今欲收拾身心,先從一箇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於穆不已也。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能鍊住氣機,便與天地齊壽,便不息了,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關,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之力。神定,內一著也,事來心應,事去心止。氣定,外一著也,語謹形正,語端氣峻。下學要緊處,全在正氣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閒處便清閒,此卽是道。且更須忙裏偷閒。故人能偷閒便有閒,不然,則終身無寧晷矣。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一時不在,則官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恆。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

 

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纔是眞。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眞如不二身。則此一點,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卽去。故修養家要養聖胎孕嬰兒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乾血枯,屈曲蒲團,有何益哉?

 

今人慕道者多矣,俗網牽人,是以道心不進。至人非不憫世,奈世人自膠葛何?今爲學子脫此苦惱,略敷數言。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眞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爲累。再加鍊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養氣只在收心。心在腔子裏,則氣存矣。

 

居塵不染塵,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清淨二字,是換骨法。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虛之又虛,與天合體。

 

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若還純寂滅,終是落頑空。

 

靜坐者,不在坐時靜,要在常時靜。

 

靈臺不滅,慧覺常存,此道之至寶也。然無形無影,莫可明言。默以心會,不在外求。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潤澤,方徵血氣沖和。總要華池養得水足,意樹自然花開。

 

昔人敎人尋孔顏樂處,此樂非章句可能尋,在天命也。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合,始可得之。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無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頭須時時反照此處,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命堅。

 

敬愼二字,通天徹地,再無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人生做事,業傳千古,不過此一點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靜不能養。欲至極虛極靈地位,須鍊此能生能養工夫。

 

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須要時時提醒。

 

人生若幻,須要尋著眞身。天下無一件是實,連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這一點靈光,若無所依,到滅度時,何所附著?豈不哀哉。

 

焚香烹茶,是道也。卽看山水雲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團上求道。

 

學道是樂事,樂則是道,苦則非道。但此樂,不比俗人樂耳。

 

居塵世中應酬,最是妨道。人能於塵事少一分,道力卽進一分。幻緣不破,終無著處。

 

人當以聖賢自待,不可小視自己,則上達矣,故天下未有不聖賢的神仙。

 

世人當知儉之道。儉於目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氣,儉於事可以養心,儉於慾可以養精,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爲萬化之柄。若不知儉之道,惟以刻薄慳吝是趨,則於儉之道,失之遠矣。

 

無上妙道,原從沈潛幽靜中得來。若是一念紛紜,則萬緣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己尚不能照應,何暇及他事哉?人須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玄功不但要養氣足精,仍宜運髓補腦。家私趲聚到十分,方稱富足。倘身中少有缺乏,便是空體面的窮漢子。分明一條好路,如何不走?可惜一箇神仙闕,夜間難道也悤忙?

 

煩惱是伐性之斧,人當於難制處下功。若不將氣質變化過,怎成得善士?

 

凡學道人,言語行事,必較世俗人要超脫些。若仍走俗人行徑,何貴乎學道?

 

學道先以變化氣質爲主,再到與人接物上渾厚些,方是道器。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難以入道,不知道卽孔孟之道,濂溪、堯夫非此乎?不可專作道家看,要知儒與道是合一的。周、邵二子,何嘗出家修行耶?今人將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誤也。

 

春桃多豔,是三冬蘊藏之眞陽也。秋菊多黃,是三伏聚養之眞陰也。此中玄理,意會者得之。

 

人爲形質所累,年紀一到,則百節風生,四體皆痛。何必地獄,卽此便是。平日倘少有靜功,就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爲我所愛,我亦爲形所累。

 

將此一段靈性,做到把握得住時,出生入死,總由我使喚。

 

學道者,首以清心寡慾爲主。高枕茅簷,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若紛紛逐逐,何異流俗?陶養性情,變化氣質,二語乃入門之始事也。

 

修道之人,未有不靜默者。粗心浮氣,一毫用不得。

 

有問前知者,答曰:「機從心生,事以理斷。」以理斷事,人卽神也。棄理問神,神亦不告。

 

凡入玄門,只以靜性爲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長養。理會此中,就有箇究竟,不必定以談玄爲道。

 

人心如目也。纖塵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卽亂。故學道只在定心。若心不定,卽紙窗之微,爲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鍼之細,爲人取去,便生吝惜。又不定以富貴亂心,得失分念。

 

煩邪亂想,隨覺卽除。毀譽善惡,聞卽撥去,莫將心受,心受則滿,心滿則道無所居。要令聞見是非,不入於心。是心不受外,名曰虛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仙經云:「專精養神,不爲物雜謂之清。反神復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觀,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眞矣。

 

垢漸去而鏡明,心漸息而性澄。養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鏡物,而物自入我鏡中。

 

有諸內,必形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賢云:「山有美玉,則草木爲之不凋。身有妙道,則形骸爲之不敗。」故心有眞工夫者,貌必有好顏色。

 

人心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防微杜漸,總在一心。

 

天下人,不難立志,最怕轉念。富貴二字,是鉤人轉念的香餌。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貧寒,卽大患難之後。何也?割絕塵累,回頭皆空。故孫眞人註《惡疾論》曰:「神仙數十人,皆因惡疾而得仙道。」是塵緣都盡,物我俱忘,毫無轉念,因禍得福也。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臥,不爲外動,安如泰山,不動不搖,謹閉四門,使十三賊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寶不使內出。日日如此,何必頂禮求眞僊?便是蓬萊第一座。

 

玄修與釋家不同,釋家呼此形骸爲臭皮囊。道家入門,全要保此形體,故形爲載道之車,神去形卽死,車敗馬卽奔。

 

大道之傳,原自不難,是世人錯走路頭,做得如此費力。豈不聞「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時和氣注,氣歸元海壽無窮。」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臺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眞精道難得。」

 

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卽生眞。此守中之規也。進道之要,無如問心。故云:「學道先從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卽道心。」

 

學道,性要頑鈍,毋用乖巧。其要總在將心放在何思何慮之地、不識不知之天,此大道之總綱也。

 

捷徑之法,惟守此一心。陽氣不走,相聚爲元海。

 

夫道未有不探討而得者,卽三敎聖人語録,無非發天地之祕密,接引後學階梯,細心玩味,便知端底。

 

有問靜功挐(註)不住者,答曰:「萬緣寂處,卽是仙界。此時誠一不二,龍可挐,虎可捉。若云無挐處,仍是未空。」

 

光景倏忽,魯戈難留,那還禁得執著?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卽天地,天地卽吾一身。天下之人卽吾,吾卽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蔕,卽差失本來。

 

凡有志修道者,趁得一時閒光陰,便進步用工夫去,將精氣神做到混合而爲一的時節,以待事機之來。不可望事全方下手,是自虛時日也。悠悠忽忽,日復一日,白駒易過,幾見揮戈?

 

三界之中,以心爲主。心能內觀,卽一時爲塵垢所染,終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內觀,究竟必落沈淪。故《道德經》首章曰:「常有欲以觀其竅」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觀此竅中之妙也。太上曰:「吾從無量劫中以來,存心內觀,以至虛無妙道。」學子旣欲潛心,先去內觀,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談進步。

 

初入元關(玄關)者,不用他求。自今日始,要無漏精液,便是登仙梯航,便是結嬰種子。

 

修道工夫,如抽蕉剥筍,層層求進,必至頭方止。

 

學道人全要斂藏,最忌明察。故曰:「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

 

萬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動則機動,機動則神明而合之。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修道總是鍊得一箇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本來虛靈,是天命之性。日用尋常,是氣質之性。今一箇天命之性,都爲氣質之性所掩。若鍊去氣質之性,自現出天命之性來,而道得矣。

 

先天一炁,本屬無形,妙能生諸有形,所以爲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頭在是矣。

 

眞言數段,性體性源,將歷來聖賢未泄之天機,不惜一口道盡。然理雖載於書,法仍傳於口,必待聖師口訣眞傳,下手方有著落,學人切勿自作聰明,可也。

註: 
挐 ㄖㄨˊ rú:「拏」的異體字。
拏 ㄋㄚˊ ná:  持也; 拘捕。通「拿」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
post-qrcode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