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8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澎湖天后宫
|
澎湖天后宫:
历史起源
- 始建 :澎湖天后宫原名妈娘宫,始建于元至元十八年 (1281 年),相传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时,官兵遭遇台风漂散,后梦见妈祖救众,登陆平湖屿即澎湖屿,因此世祖封妈祖为“天妃”,立天妃宫,并设澎湖寨巡检
- 重修 :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年) 俞大猷重修妈娘宫,以庆抗倭胜利。明万历二十年 (1592 年) 再次重修。现存建筑是康熙年间 (1662—1722 年) 重修的,迄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 施琅进攻澎湖时得到妈祖显灵助战,因而被康熙帝敕封“天上圣母”称号,并颁赠“神昭海表”匾额一块
建筑格局
澎湖天后宫为四进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沿袭了大陆东南沿海的庙宇风格,空间格局高低有序,左右护龙的马背与屋脊翘起的燕尾搭配得极为协调优美:
- 第一进 :为山门,又称三川殿,是天后宫的入口。山门前有一对石狮,造型威武。进入山门后是一个天井,两侧设有钟楼和鼓楼。
- 第二进 :为正殿,是天后宫的核心建筑,供奉着妈祖神像。正殿的建筑结构宏伟,木雕、石雕、彩绘等装饰精美绝伦,展现了传统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
- 第三进 :为后殿,又称清风阁。后殿的建筑风格较为简洁,但也不失庄重。这里供奉着观音菩萨等神像,是信徒们祈福、诵经的场所。
- 第四进 :为后寮,是天后宫的生活区,供道士和管理人员居住和生活。
特色
- 建筑装饰艺术 :庙前屋詹下的梁柱斗栱、石鼓雕琢,梁眉黑漆底擂金图画及墙壁浮雕、门扇窗棂等,皆呈现出古朴精细的特色。其木雕属广东派的艺法,内外透雕,繁复巧妙,刻工精湛,雕花走兽等造型生动灵巧,令人叹为观止
- 文化传承 :作为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台湾与大陆的深厚渊源,是台湾妈祖信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对研究台湾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宗教地位
澎湖天后宫是台湾省最古老的妈祖庙,也是马公地区民众的信仰中心,在台湾的宗教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妈祖被视为海神和护航女神,能保佑渔民出海平安、风调雨顺,因此天后宫常年香火旺盛,信徒众多,尤其是在渔民群体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是他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支柱
文化活动
- 宗教祭祀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辰,天后宫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祭典包括诵经、祈福、献供、巡游等环节,场面热闹非凡,充分展现了妈祖信仰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 文化交流活动 :天后宫经常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民俗文化展览等,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情谊。例如,2002 年 7 月 24 日,澎湖天后宫进香团通过台湾海峡直航泉州,开启了海峡两岸“小三通”宗教直航的“破冰”之旅,推动了泉澎两地文化交流的发展
- 传统民俗活动 :天后宫还会在一些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元宵乞龟活动等。元宵乞龟是一种源于泉州、发展在澎湖的民俗活动,民众会向天后宫祈求平安、幸福和好运
保护情况
- 文物保护 :天后宫内保存了大量的古碑、古匾、古联、古井等文物,如“沈有容谕退红毛蕃韦麻郎等”12 字碑,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管理
- 建筑修缮 :天后宫历经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大整修是在日据时代大正十一年 (1922 年),由澎湖地区台厦郊商会等地方仕绅筹资,并于隔年完工。2011 年再度修建,2014 年完工,奠定了目前的样貌,使其得以保持原有的古朴面貌,延续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 保护等级 :天后宫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为台湾省的一级古迹,受到了法律的严格保护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 施琅 :施琅进攻澎湖时称得到妈祖显灵助战,因此对妈祖推崇备至,并奏请康熙皇帝封妈祖为天后,这一事件不仅提升了妈祖的神格地位,也使得澎湖天后宫的声誉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 俞大猷 :明嘉靖年间俞大猷重修妈娘宫,以庆抗倭胜利,可见其对天后宫的重视和认可,也从侧面反映了天后宫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