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1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马公妈祖庙
|
马公妈祖庙即澎湖天后宫:
历史起源
- 始建 :相传始建于明初,也有说法称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是台澎地区最早的妈祖庙
- 扩建 :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俞大猷剿倭胜利后曾进行扩建。1604 年荷兰人被明朝击退到澎湖时该庙已存在,1624 年清政府派人驱逐荷兰人,收复澎湖后,又改建妈祖宫而有了现今之貌
- 改名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军水师提督施琅袭取澎湖,称妈祖庇佑,清廷晋封天妃为天后,改庙名为天后宫
建筑格局
- 整体布局 :澎湖天后宫面向港口,座北朝南,地位极高。庙顺坡而建,前水后山,具风水意义,其建筑布局为三殿式二院,即三川殿、正殿以及清风阁(后殿),顺着地形升高。庙埕与三川殿交接处设有多角形的石阶,香客需循阶而上进入庙中,此乃台湾庙宇中独一无二的设计
- 三川殿 :为三开间,殿左右与护龙相接,适应澎湖地区多风的气候特点
- 正殿 :奉祀金面妈祖,左右护龙分别奉祀注生娘娘以及供奉当地节孝烈妇的节孝祠
- 清风阁 :又称公善楼,是当地文人聚会之所
特色
- 建筑风格 :庙殿建筑、装饰独具匠心,其建筑出自唐山名匠之手,具有潮州风格,和台湾多数寺庙的闽南风格不同。建筑上有深具艺术造诣的各类构建与装饰,如木雕、彩画等,木雕师有黄良与苏永钦,彩画师有陈玉峰、朱锡甘与潘科等,都是当时台湾的一流匠师。天后宫的木雕反应近代台湾寺庙雕刻的精致和写实路线,木匠受岭南画派影响,使用内枝外叶手法做出凹凸的层次。正殿神龛左右两侧,有四幅广东匠师朱锡甘的擂金画,前殿彩画由台南画师陈玉峰负责,前殿后步口的木柱上有锦纹画,以绘画模仿锦布包住柱子的装饰,在台湾十分少见,极具珍贵价值
- 历史文化 :1919 年天后宫重修时发现《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石碑一方,这是台湾地区第一座汉人所立之碑,印证了 1604 年沈有容迫使荷兰人离开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宗教地位
澎湖天后宫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是马公地区民众的信仰中心,也是台湾妈祖信俗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在台湾的宗教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34.
文化活动
- 日常祭祀 :信众们会在妈祖诞辰等重要节日以及平时前来进香、礼拜,祈求妈祖保佑平安、风调雨顺等
- 文化交流活动 :作为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澎湖天后宫经常与大陆的妈祖庙进行交流合作,如共同举办祭祀活动、文化展览等,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例如 2002 年 7 月 24 日,澎湖天后宫进香团通过台湾海峡直航泉州,开启了海峡两岸“小三通”宗教直航的“破冰”之旅
- 民俗活动 :会举办一些与妈祖信仰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元宵“乞龟”等,通过制作和分享“米龟”等传统习俗,为两岸民众祈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保护情况
- 1919 年,因天后宫墙垣倾毁,且遭中法战争及甲午战争破坏,由台厦郊及士绅富商发起募款重建,买下庙旁店铺扩大地基,并增加前进和后殿,奠定了今日建筑的基础
- 1983 年至 1985 年,澎湖天后宫曾动工整修并完工开放
- 2011 年天后宫因长年风雨侵袭,庙宇本体受损严重,清风阁成为危楼建筑,于是 7 月 16 日再次启动修复工程,至 2013 年完成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虽无明确具体的历史名人对其评价的系统记载,但施琅在攻台时称妈祖庇佑,并奏请康熙皇帝加封妈祖为天后,可见其对妈祖庙及妈祖信仰的重视和认可。该庙所出土的“沈有容谕退红毛蕃韦麻郎等”12 字碑,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国际上表明澎湖 (和台湾) 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侵犯的重要物证,从侧面反映出该庙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