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 [贵州]

11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53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天后宫
贵州镇远天后宫:

 

  1. 历史起源
    • 镇远天后宫的前身为天妃庙,始建于明中叶。最早记载妈祖落户镇远是在明代的永乐年间,《贵州通史》记载“天妃庙在玄妙观”,玄妙观即中河山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中。
    • 现存的镇远天后宫则是经过咸同年间的战火之后,由福建籍的镇远知县林品南率闽省弟子捐资于同治十二年(1873 年)至光绪二年(1876 年)间重建。其中正殿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抱厦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 年)。
  2. 建筑格局
    • 整体布局 :坐北朝南,背靠石屏山,面临舞阳河。整座建筑由石台阶、山门、正殿、耳房、前廊、膳堂、前院两厢、侧院客堂、厢房、戏台等组成。
    • 具体构造 1
      • 山门 :为石板牌楼样式,砖砌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牌楼。面阔三间,两侧封堵,中间(明间)双扇石条门,通高 9 米,柱间通面阔约 3.6 米,稍间呈“八字墙”形式。明间顶部斗拱下砌“双凤”,其下周边有双龙戏水浮雕,中间直书“天后宫”三个大字。
      • 殿堂 :进入山门有一大院,供人们上香祭祀及观戏娱乐。大院西边有长方形庭院,有宽 40 米、高 1.6 米的 9 级台阶上至殿堂,石阶正中有垂带两条,垂带中间有浮雕“龙凤呈祥”图案。正殿天后殿坐落在大院正中央,设置有前厅、正殿及前厅东西别院。
      • 厢房 :有西厢房和东厢房,两间厢房通高 8.6 米,进深 3.5 米,分为上下两层。西厢房修建在高 1.5 米的石基之上,为清式砖木结构,有圆顶窗;东厢房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屋顶采用穿斗式屋架,正面开四间,二层的围栏和扶手采用双排木料相互交错架设。
      • 戏楼 :为两层,一层餐饮,二层为舞台及左右两个独立的化妆房和休息室,楼高 8 米,宽 13.5 米,屋檐向外延伸出 1.5 米,为穿斗二重檐木结构。戏楼正面为天后殿大厅,背面临街,设有两个阳台,可直视舞阳河。
      • 码头 :有近百级台阶延伸到河岸码头,是古码头石阶最多最陡的一处,原有 88 级台阶(现因道路建设有所改变)。
  3. 特色
    • 建筑风格融合 :将沿海建筑形式与苗侗民族建造方法结合起来,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比如建筑大量采用穿斗式木结构,重檐的应用使建筑屋顶层次多变,高低错落,具有明显的闽南建筑风格,又融入了西南山地的建筑特色。
    • 文化融合体现 :作为远离海岸的内陆庙宇,它是海洋文化深入苗岭深山的体现,反映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的文化交流,也是福建商人在贵州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交流场所。
  4. 宗教地位
    • 天后宫是专门祭祀“海神”妈祖的场所。妈祖信仰在沿海地区广泛流传,镇远天后宫的存在表明了妈祖信仰在内陆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是内陆地区妈祖信仰的重要代表。
    • 在贵州的宗教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于研究贵州的宗教信仰演变、民间信仰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 文化活动
    • 在过去,每逢妈祖的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等重要节日,天后宫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包括上香、祭拜、诵经等仪式,福建同乡和当地民众会前来参与,以祈求平安、丰收和福祉。
    • 现在也会举办一些与妈祖文化相关的展览、讲座等活动,向游客和当地居民传播妈祖文化。此外,在一些特殊的节庆日,天后宫也会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举办场所之一,增添节日氛围。
  6. 保护情况
    • 1981 年 9 月,镇远天后宫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 年 11 月 3 日,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 年 10 月 7 日,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政府多次拨款对其进行维修和保护,如 1992 – 1998 年,贵州省文化厅曾三次拨款维修;2020 年,镇远天后宫景区实施修缮工程。
  7.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历史名人对镇远天后宫的专门评价记载,但它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以及在地域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受到了众多游客、学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和赞赏。它的存在不仅是贵州与沿海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体现。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
post-qrcode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