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云观 [上海]

18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28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海白云观
上海白云观:

 

  1. 历史起源
    • 上海白云观原名雷祖殿。1882 年,嘉定道长徐至诚在上海东星桥建雷祖殿。同年因拓修马路需拆迁,在仁济善堂绅董们的资助下,徐至诚在西林后路(今上海市黄浦区大境路附近)购地重建。
    • 光绪十四年(1888 年),住持徐至诚进北京,在北京白云观方丈高仁峒与清庭官员的协助下,改雷祖殿为“海上白云观”,并请得明朝版本《正统道藏》一部计 8000 余卷,供于庙内藏经阁内,确立了海上白云观的全真十方丛林地位。光绪十九年(1893 年)再次扩建,逐渐成为上海颇具规模的道观。
  2. 建筑格局
    • 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前殿中为雷祖殿、藏经阁,东殿为客堂、丘祖殿,西殿分斋堂、斗姆殿等;后殿为三进,中为三清大殿,南为甲子殿、北为四御殿,东为救苦殿、西为吕祖殿、玉皇阁及钟鼓楼等建筑。
    • 三清殿内所供奉的张天师、许天师、真武大帝及尊天将的神像,均为铜铸,高 177 厘米,仪态端庄,面容慈祥,铸工精良,堪为上品,属道教文物。2002 年因旧城区改造动迁后,新落成的白云观内供奉的八十多尊道教塑像,均采用汉代老工艺“脱胎”技术制作而成,其中大殿内玉皇坐像高五米,为全国所罕有。
  3. 特色
    • 宗教特色 :作为全真派道观,其在上海道教界具有重要地位,是上海道教全真派的主要道观之一,并且曾是上海唯一的全真道十方丛林 59
    • 文化特色 :拥有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观内藏有众多道教经典、文物,对于研究道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曾经收藏的明版《正统道藏》以及现存的明代铜像等。
    • 建筑风格特色 :建筑具有典型的传统道教建筑风格,布局严谨,殿宇宏伟,飞檐斗拱,装饰精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道教文化的完美结合。
  4. 宗教地位
    • 上海白云观是上海市道教协会和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所在地,是上海集道教研究、教务活动、培养人才、对外联谊的重要活动场所,在上海道教发展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上海道教徒的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向民众传播道教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广大信众及道教徒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上海道观之首”。
  5. 文化活动
    • 日常会举行道教的法事活动、诵经等宗教仪式,为信众提供宗教服务和精神寄托。
    • 在一些道教节日如春节、上元节、中元节等,会举办大型的庆祝活动和法会,吸引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参与。此外,也会不定期举办道教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以弘扬道教文化。
  6. 保护情况
    • 新中国成立后,海上白云观得到保护和维修,逐步恢复了道教丛林的纯洁面貌。“文革”期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遭到破坏,白云观所藏道教经籍、书画等均被毁灭,观藏神像、文物遭到破坏,道观改作工厂。
    • 1984 年 11 月,经过整修后的白云观恢复道教活动,重新开放。“文革”期间由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保管的八尊明代铜像,均已送还观内供奉,另外又请回了一尊清乾嘉时期的玉皇大帝坐像。2002 年因旧城区改造需要再次动迁,新址位于黄浦区大境路 239 号。
  7.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目前没有特别系统的、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对上海白云观的专门评价记载,但上海白云观作为上海重要的道教场所和历史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道教界人士、信众以及文化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其在上海的宗教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
post-qrcode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