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玉泉观 [甘肃]

9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61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天水玉泉观
天水玉泉观:
  1. 历史起源
    • 玉泉观创建可追溯至唐代,初名“北山观”。中晚唐时,吕岩(洞宾)云游至此,曾“以指代笔,留诗殿壁”。
    • 宋代时,秦州为宋金争夺之地,观宇遭兵燹毁坏,到宋末,建制毁坏殆尽。
    • 元代至元八年(1271 年)秋,丘处机徒裔梁志通从山西太原远涉秦陇,西行至此,见其林泉丘壑之胜,遂结庵栖隐。至元十三年(1276 年),建老君殿,奉祀五祖七真,这便是玉泉观最早的殿堂。至元丁丑年(公元 1293 年),梁志通作诗竖碑,羽化后葬于观中。
    • 明清两朝又多次扩建、重修,使其规模不断扩大,鼎盛时拥有建筑 90 余座。但清末以来,毁坏严重。1981 年起开始全面修复。
  2. 建筑格局
    • 整体布局 :建筑布局以道教规制分布,依地势而建,在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上坐落着宏伟的建筑,而在东、西、南的岗峦、土阜、山坳里坐落着规模较大的祭祠、庙堂、泉亭和碑廊等。
    • 具体建筑 1
      • 玉皇阁 :坐落在 1.45 米高的台基上,座北朝南,修建于元代,清代多次重修。阁面阔三间计 12.2 米,进深 6.05 米。歇山屋顶,碧瓦龙吻,造型精美。阁内五架梁,采用歇山梁架抹角梁结构形式。
      • 玉皇殿 :紧依玉皇阁后,座北朝南。修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明崇祯十年(1637 年)重修。殿身阔三间计 11.7 米,通高约 10.5 米。单檐歇山九脊顶,覆琉璃碧瓦,正脊中置楼阁亭,两侧饰以狮象,两端龙吻吞脊。
      • 三清殿 :为道观的重要殿堂,供奉着道教的三清尊神。梁上有墨书题记显示其在明代嘉靖年间重建。
      • 玉泉井 :位于仓圣殿轩庭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大德六年(1302 年)两次重修。此泉是“玉泉观”一名的来历,泉上曾有亭,后多次修缮。
      • 碑石 :现存历代碑石众多,其中元代四面道流碑极为珍贵,碑高 1.53 米,宽 0.5 米,碑额高 0.8 米,四面皆有文字,记述有关道教全真道之事,其史料价值珍贵。
  3. 特色
    • 建筑风格特色 :建筑艺术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地方特色。殿宇建筑与自然地势紧密结合,随山势起伏,错落有致。例如,众多殿宇修建在高台上,需要拾级而上,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感和神圣感。
    • 文化内涵特色 :作为道教圣地,承载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是研究道教文化在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场所。观内的碑刻、雕塑等文物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特色和道教信仰的传承。
    • 古树景观特色 :观内有 50 余株古树,其中千年以上的有 10 余株,300 年以上的 23 株,百年以上的有 10 余株,以侧柏、国槐、皂角树三类为主。特别是生长在神仙洞南侧崖边的“辫柏”,根茎交织,形如女子发辫,被称誉为“中华一绝”。
  4. 宗教地位
    • 玉泉观曾是全真派在西北地区的最大道场,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甘肃地区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和文化传承地,对周边地区的道教信仰和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文化活动
    • 朝观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的朝观日,也称“上九会”。从初八晚上开始,观内各殿堂灯火通明,旗幡高挂,香烟缭绕,钟磬齐鸣。道士诵经拜忏,信众纷纷前来进香祈福,子时(晚 11 时 —— 次日 1 时)为进香高峰期,谓之“烧头香”。正月初九正庙会时,人流如织,还有夹板队等民俗表演,热闹非凡。
    • 道教法会 :在一些特殊的道教节日或纪念日,观内会举行道教法会等宗教活动,如祈福、超度等仪式,吸引众多道教信徒参与。
  6. 保护情况
    • 2006 年 05 月 25 日,玉泉观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012 年 5 ・ 12 地震后,对出现地基下沉、梁架歪斜、斗拱错位等情况的建筑进行了加固维修,并对屋梁、立柱进行了扶正。
    • 为更好地保护观内古树,解决保护经费短缺问题,天水市玉泉观景区管理处将观内古树名木全部面向社会各界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公开冠名保护。
  7.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曾游览玉泉观,并留下了诗词、题记等。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系统记载,具体的历史名人评价较为零散。不过,玉泉观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名人前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和赞誉。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
post-qrcode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