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0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新竹义民庙
|
新竹义民庙:
历史起源
- 新竹义民庙创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
- 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彰化人林爽文起兵反清,其北路军攻陷竹堑城(今新竹)后,继续北攻客家人聚居区六张犁。当地林先坤等各庄头人士邀集众人组成三千多人的保卫乡庄义民军,作战时以黑布绑臂为识别,成功击退敌军,并与竹堑城闽籍义军共同收复竹堑城,之后还协助清军消灭叛军
- 林爽文事件平定后,乾隆皇帝有感于义民军的忠勇精神,特颁御笔亲书“褒忠”敕旨。林先坤在今新丰红毛港搭建榕树门楼恭迎敕旨,迎回后于六张犁庄建圣旨楼安置,随后倡议建庙崇祀,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冬竣工落成义民庙,故义民庙又称“褒忠亭”
建筑格局
- 整体布局 :新竹义民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后靠店仔湖台地,前有凤山溪水如玉带缠腰,更有犁头山余脉为案,形势天成,宏伟壮观
- 主要建筑 :前有朱瓦白柱牌楼,旁塑青龙、白虎两将,入楼建有喜雨亭,两侧筑有钟鼓二楼。主体建筑褒忠亭内主祀义民爷,配奉神农、观音、福德正神等。庙的规模为“二殿二廊二横屋”,三川殿面宽五间,是主要门面和入口,屋脊上有龙凤戏珠雕刻;正殿面宽五间,最里面有三开间,中央奉祀“敕封粤东褒忠义民”神位,上方横披窗中央开一小室供圣旨牌,寿梁上悬挂御赐“褒忠”匾额。此外,庙前有大石狮,庙后即是义民冢
特色
- 建筑风格 :融合了客家建筑与传统庙宇建筑的特色,如燕尾屋脊、木雕、彩绘等装饰工艺精美绝伦,三川殿和正殿的木结构雕刻、绘画堪称中国传统雕刻绘画手法的集大成者,其彩绘主题包含吉祥事物、忠孝节义、人物故事等,充分展现了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
- 文化内涵 :它是台湾客家人“义”字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客家人对祖先忠勇事迹的敬仰和传承,体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保卫家园的传统价值观,也是中原文化在台湾传承与延续的重要体现
宗教地位
- 新竹义民庙是台湾许多义民庙的祖庙,也是台湾义民庙中香火最旺、信徒最多的庙宇,是台湾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和精神总祠,在台湾客家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宗教地位
文化活动
- 义民节祭典 :每年农历 7 月 20 日举行的义民节是台湾客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盛典之一,也是目前台湾保存较完整的民俗祭典。祭典由桃竹附近 15 庄轮值祭祀,内容和精神与中元普渡相似,包括放水灯、赛神猪及羊角竞长等活动。农历 7 月 18 日“入坛”,庙前竖起灯篙,招请神明及野鬼,并有鬼王大士爷坐镇祭祀;7 月 19 日于凤山溪施放水灯,超度水中孤魂;7 月 20 日是祭典高潮,乡民以猪、羊、鸡、鸭等牲礼普施,还有各种阵头表演,其中赛神猪及羊角竞长最为引人注目,得奖的大猪公及老山羊以华丽高塔装饰,陈列于庙埕前供人参观
- 日常祭祀 :除了义民节,平时也有众多信徒前来上香祈福,尤其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等重要日子,义民庙内更是香火不断,信众们通过祭祀表达对义民爷的崇敬和感恩之情,祈求平安幸福、风调雨顺。
保护情况
-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义民庙毁于日军兵火,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兴工重建,主要建筑历时五载建成
- 1964 年 8 月再次兴工修缮,至 1971 年 12 月竣工,殿宇焕然一新,始具今貌
- 历史上,义民庙曾受到日本殖民政策的威胁,如 1907 年日本政府准备将义民爷换成“大麻神”神像,以及 1940 年兴起废庙动议,但经当地人士的坚决抗争和严正交涉,最终得以保存下来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 乾隆皇帝 :有感于义民军的忠勇精神,特颁御笔亲书“褒忠”敕旨,对义民们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这也是义民庙“褒忠亭”名称的由来
- 台湾道徐宗干 :赠献“同心救国”匾,肯定了义民们在保卫家园、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 台湾巡抚刘铭传 :题写“赴义捐躯”匾,赞扬了义民们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英勇行为,体现了对义民精神的推崇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