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3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崂山太平宫
|
崂山太平宫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镇文登路 26 号:
历史起源
- 始建背景 :始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 年),全真道华山派高道刘若拙奉诏入京,与宋太祖赵匡胤谈玄论道,太祖大悦,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并赐巨资修建道场,初名“太平兴国院”.
- 历史变迁 :金代明昌年间,重修并更名为太平宫。南宋祥兴二年(1279 年),元军攻陷杭州,南宋末代皇帝的妃子谢丽、谢安姊妹逃到崂山,在太平兴国院出家,太平兴国院也因此更名为“太平宫”。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清代顺治十年(1653 年)等又多次进行过重修.
建筑格局
- 整体布局 :太平宫为二进院落,呈“品”字形三院落分布,坐北朝南,依山襟海,有“海上宫殿”之称。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 2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00 平方米.
- 主要建筑 :建有正殿三间,祀玉皇大帝,东、西配殿各三间,分祀三官大帝、真武大帝。前院分东、西两院,各建月洞门,东院建钟亭 1 座,西院建道舍客堂。山门口有石狮相对,山门迎面有砖砌影壁,上书“海上宫殿”四字,为清末书法家华世奎手迹,背面刻有太平宫的兴衰沿革.
- 附属古迹 :宫内有眠龙石、龙涎泉、犹龙洞、白龙洞、双松抱石、绵羊石、混元石、狮子峰等名胜古迹。犹龙洞位于太平宫后不远,为天然石洞,洞内深阔宽敞,祀奉有道教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及北七真邱处机等的神像,明代以前洞内供奉老子,故又称“老君洞”。混元石在犹龙洞洞口右侧,其上镌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道德经》摩崖刻石,混元石上部刻有 3 组星座图,分别代表“九星”“九宫”“五行”“六仪”,另刻有“混元石”三字.
特色
- 建筑风格独特 :太平宫的建筑皆为硬山式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精湛技艺,其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既具有宗教建筑的庄严神秘,又不失自然之美.
- 文化底蕴深厚 :宫内保存着众多的碑刻、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遗迹,如金明昌年间碑、明嘉靖年间及清顺治十年重修碑,还有白龙洞邱长春七绝二十首等摩崖刻石,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宗教地位
太平宫是崂山道教兴起的主要奠基地之一,为道教全真道华山派宫观,是崂山最古老的道观之一。在崂山的道教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崂山地区乃至整个山东半岛的道教文化传播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活动
- 宗教法会 :在一些道教节日,如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等,太平宫会举行盛大的宗教法会,道士们会诵经礼拜,信众们也会前来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民俗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太平宫会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如敲钟祈福、写福字、系福带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 文化展览 :不定期举办道教文化展览、书画展览等活动,展示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保护情况
- 1982 年,太平宫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 年 6 月 1 日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 文革时期,太平宫遭到严重破坏,1956 年、1978 年、1983 年等年份青岛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其进行重修和全面修整,除恢复其原有规模外,还增建有石阶游路等设施,使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复.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 刘若拙 :号华盖真人,其有诗《入觐回劳山》,表达了其对崂山及太平宫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宋朝天子敕建道场的感恩之情.
- 邱处机 :有《太平宫石刻》一诗,“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清标。至今绝壁幽岩下,尚有群仙听海潮”,描绘了太平宫的神圣与清幽,也体现了太平宫在道教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