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 [上海]

9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39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

 

  1. 历史起源
    •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 年 – 1424 年),原为金山庙,祀奉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又名霍光行祠。上海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一个小县城,在宋代时,这里的金山神庙就已存在。随着上海县的发展和人口增多,原有的宗教祭祀场所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在明代永乐年间,时任上海知县的张守约将金山神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开始供奉上海城隍秦裕伯。
    • 秦裕伯是元末明初的上海本地人,曾婉拒朱元璋的邀请出山为官,去世后被封为上海的城隍。后来清朝将领陈化成也被奉为城隍神,形成了上海城隍庙“一庙三城隍”的独特格局。
  2. 建筑格局
    • 上海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保持着明代格局,坐北朝南,内部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大门、二门、戏楼、大殿、寝宫、东西廊庑等。
    • 庙内主体建筑有大殿、元辰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等十二个殿堂,总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
    • 建筑风格上,殿宇宏伟,飞檐耸脊,彩椽画栋、翠瓦朱檐,气势庄严。例如大殿重建于 1926 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 16 米,宽 13.7 米,深 21 米,带有歇山顶。
  3. 特色
    • 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 :其建筑融合了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建筑装饰精美,如雕花门窗、彩绘壁画等,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
    • 宗教文化特色 :作为道教的宫观,上海城隍庙承载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是上海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同时,“一庙三城隍”的格局也体现了上海城隍庙的独特性和历史文化的多元性。
    • 地域文化特色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的老城厢地区,与周边的豫园、九曲桥、湖心亭等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老城厢”旅游文化名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4. 宗教地位
    •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在道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上海城隍庙作为上海地区的重要道教宫观,是上海市民进行道教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每逢初一、十五等道教节日,以及城隍神的诞辰等特殊日子,都会有众多信徒前来朝拜、祈福。
    • 它在上海的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对上海的城市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上海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5. 文化活动
    • 传统节日活动 :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半和十月初一,上海城隍庙会举行“三巡会”,这是上海城隍庙的传统宗教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 道教法事活动 :日常会有一些道教的法事活动,如祈福、超度等,吸引了众多道教信徒参与。
    • 文化展览与演出 :不定期举办与道教文化、传统文化相关的展览和演出活动,如道教文化讲座、传统戏曲表演等,丰富了游客和市民的文化生活。
  6. 保护情况
    • 上海城隍庙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保护。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战争、火灾等破坏,但每次都得到了修复。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对上海城隍庙进行了多次的修缮和维护工作,特别是 1994 年以后,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成立,遵循“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上海城隍庙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开放。
    • 如今,上海城隍庙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7.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郁喆隽曾指出,上海城隍庙是上海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其与世俗工商业社会紧密互动,在城市的集体记忆中具有重要地位。
    • 潜心道教研究的哲学博士祝逸雯认为,上海城隍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方式与中国城市的世情生活深刻互动,展现了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多元价值。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
post-qrcode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