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瓶山道院 [上海]

1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1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海瓶山道院
上海瓶山道院:
  1. 历史起源
    • 瓶山道院位于上海市上海县北桥镇(今闵行区北桥)。因所在地有一座被称为“瓶山”的山丘,道院便以此命名。
    • 道院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 年),由里人沈子文筹建。此后,永乐元年(1403 年)、崇祯七年(1634 年)和清乾隆二十年(1775 年)曾多次进行重修或扩建。
  2. 建筑格局
    • 最初道院建有十上十下楼房一幢,平房十四间,规模较大,有大小塑像数千尊,出家道士二十余人。
    • 道院内有诸多著名景观,除了瓶山外,还有天移井、独脚山门、人影桥、古银杏、花李子丹树等。天移井颇具传奇色彩,相传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 年)某秋夜,此井在雷雨中自行移到河边,离原址有五六尺,且井的石甃完好无损,泉水口味越加甘甜。后来礼部尚书陆树声为此井建亭,董其昌书额“天移井”。
  3. 特色
    • 建筑风格特色 :瓶山道院的建筑具有典型的传统道教建筑风格,布局严谨,殿堂庄重。在建筑装饰上,可能采用了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展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平。不过由于历史变迁,原建筑已大多不存,难以确切知晓其完整的建筑风格特色细节。
    • 文化特色 :其与当地的历史传说紧密相连,关于瓶山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如晋朝袁崧犒军、吴越王犒军、南宋韩世忠犒军以及宋时开酒务等说法,这些传说为瓶山道院增添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另外,道院三教殿围墙上曾有“敬吾者寿,礼吾者康”八个字,相传是一个乞丐所写,苍劲古朴,寓意深刻,也成为道院的文化特色之一。
  4. 宗教地位
    • 在历史上,瓶山道院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之一,对周边地区的道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是当地民众进行道教信仰活动、祈求平安和福祉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其宗教地位逐渐下降。
  5. 文化活动
    • 在过去,道院会举行一些道教的法事活动和祭祀仪式。不过随着道院的兴衰变迁,这些活动也逐渐减少。如今,虽然道院已不存,但当地可能会在一些文化活动中提及瓶山道院的历史文化,以传承和弘扬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6. 保护情况
    • 瓶山道院在清末民国初已荒废。抗日战争期间,道院又遭毁损。到“文革”时期,瓶山道院被毁得无迹可寻。如今,仅能从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中了解瓶山道院的过往。不过,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瓶山道院的历史文化价值一直比较重视,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对遗址周边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来传承和弘扬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7.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 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曾为瓶山道院留下诗文。如清卢元昌在所作《瓶山道院》一诗的题记中对瓶山的来历进行过分析;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颂道:“鸣鹤桥头鹤不鸣,赏军瓶积与山平。闲寻院左天移井,亭筑当年陆树声”。这些诗词一方面反映了瓶山道院在当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人墨客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此外,国民党元老钮永建曾题匾“瓶山石径”。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
post-qrcode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