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福道院 [上海]

14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25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海崇福道院
上海崇福道院
  1. 历史起源
    • 关于崇福道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其创建年代失考,但相传 1700 年前为东吴大将陆逊的家庙。不过确切的始建时间难以考证。
    • 北宋景祐四年(1037 年)这里已成为专祀真武的道教宫观,宋宣和元年(1119 年或 1120 年),徽宗皇帝赐额“崇福道院”,之后香火渐盛。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倭寇焚劫三林庄,独道院周遭数里未受滋扰,乡民以为神佑,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集资重修。
  2. 建筑格局
    • 道院三面环水,林木苍翠。现存建筑大多为近年新建或修复。
    • 修复后的道院共有三进。头进为灵官殿,主祀王灵官和财神赵玄坛,左右两侧供温、马、岳、赵四大元帅,两旁还供奉文昌司禄帝君、关公等神位;二进是慈航殿,祀慈航道人(即观音);中殿供奉主神真武大帝(玄天上帝),还有南海观音、东岳圣帝、南极仙翁、施相公、龙王、蛇王等神位;后殿三清殿,底层主要供奉城隍、昭天侯、猛将等,楼上供奉三清神(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四御天帝(玉皇上帝、紫薇北极大帝、勾陈上官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以及主管运势和流年的六十甲子星宿太岁。
  3. 特色
    • 宗教信仰特色 :主供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在道教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有镇北方、主风雨、除水火之患、为用兵之助、延寿广嗣等法力。而崇福道院作为上海较早的专祀真武的道观,对上海地区的真武信仰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建筑艺术特色 :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风格,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展现了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例如在重修过程中,一些建筑的细节处理和装饰都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
    • 文化多元特色 :道院内除了供奉常见的道教神祇外,还供奉蛇王等相对特殊的神位,体现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4. 宗教地位
    • 崇福道院是上海现存的主要正一派道院之一,在上海的道教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对上海地区的道教信仰传承、宗教文化传播以及信众的精神寄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宋代至清代,崇福道院与浦西的蓬莱道院所形成的宫馆体制,对松江和上海两地的道教发展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5. 文化活动
    •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左右会举办“三月半”圣堂庙会,这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庙会期间热闹非凡,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加,有民俗表演、祭祀仪式、商贸活动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
  6. 保护情况
    • 崇福道院在历史上曾多次经历被毁和重修。近代以来,在“文革”期间道院活动被迫取消,神像被捣毁,庙宇殿堂面目全非,古迹文物皆遭破坏。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贯彻落实,道教活动得以恢复,道院于 1987 年修复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如今,道院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管理,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活动场所。
  7.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 由于缺乏明确的系统记载,历史名人对崇福道院的专门评价并不多。但从一些相关的碑记、楹联等可以看出,历史上人们对道院的宗教地位和文化价值是认可的。例如清末秦明经荣光曾撰联“三百年庙貌聿新,海上灵潮竞送到千章神木;一再劫兵灾独免,云间福地,弥羡兹四野黎民”,体现了对道院重修的赞誉和对其在战乱中得以保存的庆幸。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
post-qrcode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