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景德观 [上海]

15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9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宝山景德观
上海宝山景德观:
  1. 历史起源
    • 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 – 1007 年),最初祀奉龙神,名为龙神庙。
    • 靖康元年(1126 年),韩世忠驻军江湾,将不屈于金而殉国的延庆殿学士、两河宣抚司刘鞈像悬在龙神庙,乡民都来庙焚香礼拜。南宋建炎元年(1127 年),诏封刘鞈为资政殿学士,乡民为缅怀忠烈,搬走龙神,将庙改为学士殿。
    • 明万历年间(1573 – 1619 年),诏封刘鞈为东岳左丞相,晋阶忠显王,庙改名景德观,不过乡民仍俗称其为东王庙。
  2. 建筑格局
    • 极盛时宫内建有山门、正殿、斋堂、道舍等。宫外筑有城隍行宫、社神庙等。现仅存山门、正殿及石狮一对。其建筑风格带有一定的传统道观特色,布局较为规整,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庄重与严谨。
  3. 特色
    • 文化融合特色 :从龙神庙到纪念忠烈之士的学士殿,再到后来的景德观,融合了龙神信仰、忠烈崇拜等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上海地区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而且其与韩世忠等历史人物相关联,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 建筑风格特色 :具有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风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建筑工艺精湛。虽然历经岁月变迁,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但现存的建筑仍能看出其昔日的风貌和建筑特色。
  4. 宗教地位
    • 在上海的道教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上海曾经著名的道观之一。在过去,是周边民众进行道教信仰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当地的宗教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文化活动
    • 在历史上,每年会有特定的宗教节日活动和祭祀仪式。例如在一些重要的道教节日,道观内会举行法会、诵经等活动,信众们会前来祈福、朝拜。
  6. 保护情况
    • 历经多次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景德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清顺治、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虽有多次修葺与扩建,但到了近代,又经历了学堂、学校等用途的转变。
    • 20 世纪 80 年代,曾对其进行过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如今,相关部门对其现存的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管理,使其成为上海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
  7.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目前尚未找到明确的、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对宝山景德观的专门评价记载。但景德观作为上海的一处历史悠久的宗教场所,其在上海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受到当地民众和历史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
post-qrcode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