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疏(原题顾欢)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之一

1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624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道德真经注疏 (原题顾欢)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之一


唐玄宗御注并疏 河上公严君平李荣注 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蒙阳强思齐纂

此经是三教之冠冕,众经之领袖,大无不包,细无不入,穷理尽性,不可思议,所以题称《道德》。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其委曲玄旨,具在开题义中,今就上卷三十七章,大分三别,第一一章,标道宗致,第二三十五章,广明道法,第三一章,总结指归。

道可道章第一

就此章中,又开四别,第一略标理教,第二泛明本边,第三显二观不同,第四会重玄之致。

第一略标理教。

夫大道虚玄,言象斯绝,理超象系,事出荃蹄,非常名之所知,岂可道之能究。大包无外,小入秋毫,应现则运於慈舟,摄边则归於杜默,轩辕黄帝斋三月而问之,前汉孝文穷数年而不答。其体也寂,其名也微,或驾龙轩而游玉京,或控鸾骖而浮金阙,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东方朔遇之游乎汉庭,天地得之以财成,群方吹万而生育,重玄至道,其大矣哉。

道可道,非常道。

御疏:虚极妙本之强名,训由训径,训法训常,首一字标宗,言此妙本,通生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堪称为道,经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欲使学者了性修心,所以字之曰道。寻其妙本,理竟清虚,适莫难知,非皎非昧。又按下经云: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前之视之不见,以色求道,听之不闻,以声求道,搏之不得,以形求道,且妙道幽微,实非世间声色形法而求得。按:《九天生神经》云:圣人以玄元始三熙为体,言问三天之妙熙也,法师臧宗道又用三一为圣人应身,所言三一者,一精二神三气。精者,灵智慧照之心。神者,无方不测之用。气者,色像形相之法。经云:视之不见名日夷,精也,听之不闻名日希,神也,搏之不得名日微,炁也。总此三法为一圣,体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也。但老君法体以三一为身,身有真应之别,而解者义有三家,第一:散一以为三,是圣人应混三以归一,是圣人真。第二云:三之与一,俱是应,非三非一,乃是真,为三为一,俱是名数。第三云:岂有离名数之外,别有无名数之真耶?即此三一非三一是真,非三一而三一是应。非三一之应,此应是真应,三一而非三一之真,此真是应真。应真之真,不可定言真,真应之应,不可定言应,所以非真非应,而应而真。但圣人赴感逗机应物,或寄人问,或生天上,随方显见,应变随时,妙体希夷,卒难详究。○荣曰:道者虚极之理体,不可以有无分其象,不可以上下极其真,所谓妙矣难思,深不可识。圣人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吾不知其名,成道以虚通为义,常以湛寂得令,所谓无极大道,是众生之正性也。天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铃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者也。元气太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广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着,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於此,於是清通澄朗之炁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熙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炁结为人伦,错谬刚戾之熙散为杂类。自一炁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既涉化机,迁变罔极,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炁也。授天地人物之灵者,神明也。故乾坤统天地,精魂御人物。炁有阴阳之革,神无寒暑之变,虽群动纠纷,不可胜纪,灭而复生,终而复始,而道德之体,神明之心,应感不穷,未尝痕於动用之境矣。道重说包亿万之天而不为大,贯秋毫之末而不为小,先虚无而不为始,后天地而不为终,升积阳而不为明,沦重阴而不为晦。本无神也,虚极而神生,本无炁也,神运而炁化。无本无质,凝委而成形,形本无情,动用而亏性。形成性动,去道弥远,故溺於生死,迁於阴阳,不能自止,非道存而忘也。故道能自无而生有,岂不能使有同於无乎。有同於无,则有不灭矣。故生我者道,灭我者情,苟忘其情,则全乎性,性全则形全,形全则炁全,熙炁则神全,神全则道全,故道全则神王,神王则炁灵,炁灵则形超,形超则性彻,性彻者,反覆流通,与道为一。可使有为无,可使虚为实,吾将与造物者为俦,奚死生之能累乎己也。可道为体,可名为用,可道者即是言名,虽复称可,物宜随机,而有声有说,非真常凝寂之道。○严曰:道德彰,非自然,功名显,非真素。○河上公曰: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荣曰:非是人贵之以礼义,尚之以浮华,丧身以成名,忘己而殉利,失道后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义之华,取道德之实,自浇薄之行,归淳厚之源,反彼恒情,故曰非常道也。○ 成疏:常道者,不可以名言辩,不可以心虑知,妙绝希夷,理穷恍惚。故知言象之表,方契凝常,可道可说,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御注:名者大道之称号也,吾强为之名日大。夫名非孤立,铃因体来,字不独生,皆由德立。理体运之不壅,苞之乃无极,遂以大道之名,名於大道之体,令物晓之,故曰名可 名。○御疏:名,教也,前言可道,盛明於理,今言可名,次显於教,真理既绝於言象,至教亦超於声说。理既常道不可道,教亦可名非常名。欲明理教教理,不一不异也。然至道深玄,不可涯量,非无非有,不断不常,不常而义有抑扬,教存渐顿,所以立常以破可,故言可道非常道。至论造极处,无可无不可,亦非常非不常,故《玉京经》云:无可无不可,思与希微通。非常名者,非常俗荣华之虚名,所以斥之於非常者,欲令去无常以归真常也。义有因超,绿有渐顿,开之以方,便拾无常,以契真常,陈之以究竟,本无非常之可拾,亦无真常之可取,何但非常亦非无常,亦非亦常,非非无常亦非非常非无常也。○河上公曰:非自然常在之名。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泛明本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御注:无名者,妙本也。妙本见炁,权舆天地,天地 #1 资始,故无名。有名者,应用也。○荣曰:道玄德妙,理绝有无,有无既绝,名称斯遣。然则虚通之用,于何不可,是以非无而无,无名为两仪之本始也。非有而有,有名为万物之父母焉。故道生德畜,其斯之谓乎。○成疏:指此无名,为物之本,道本无名,是知不可言说明矣。有名万物母,有名述也。重玄之道,本自无名,从本降迹,称谓斯起。所以圣人因无名立有名,寄有名诠无名者,方欲子育众生,令其归本,慈悲鞠养,有同母仪。○河上公曰:无名天地始,无名者道也,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吐气布化,出於虚无,为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柔刚,是其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合熙而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

第三显二观不同。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

御注: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若能常守清静,解心释神,反照正性,则观乎妙本矣。若不静其情,逐欲而动,性失於欲,迷乎道源,欲观妙本,则见边微矣。○御疏:常无欲者,言法性清静,离於言说,无所思存,则见道之微妙。常有欲者,谓从本起用,因言立教,应物遂通,化成天下,则见众之归趋。缴,归者也。○严曰:无欲者,望无望。观其妙者,镒太清也。明有欲无欲。○荣曰:人之受生,咸资始於道德,同禀炁於阴阳,而皎昧异其灵,静躁殊其性,无欲行若也,夷心寂路,濯志玄津,可欲不足乱其神,纷锐无能滑其意,灵台皎而冷,玄镜湛而明,则可以照微通要妙,此无欲行也。有欲行,若未能遗识,情在有封,驰骛於身,非躁竞於声色,但归有为之事述,岂识无为之理本,此有欲行也。○河上公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叔明是非也。○成疏:缴,归也。欲,情染也。所,境也。言人不能无为,不能恬澹,观妙守真,而妄起食求,肆情染滞者,适见世境之有,未体有之是空,所以不察妙理之精微,唯睹死生之归趣也。前明无名有名之优劣,此显有欲无欲之胜负也。

第四会重玄之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御注:如上两者,皆本於道,故云同也。动出应用,随用立名,则名异者也。○御疏:两者俱禀妙本,故同自本而降,随用立名,故异。○河上公曰:有欲无欲,同出人心。无欲长存,有欲亡身,故异也。○荣曰:近而言之,有欲无欲两者也,此谓人也,共受五常之质,俱怀方寸之心同也。黜聪明而恬澹,洞彻道源,则称於妙。境前识而纷纭,迷沦俗境,则称於缴,此异名也。远而言之,圣人欲畅清虚之理,遂以道德为宗,是以此之一章盛明斯义,双标道德,故言两者。混沌理一,所以云同。自静之从体起用,故言出。通生之功着,道也。畜养之义,德彰也。道殊号是日异名也。○ 成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谓无欲有欲。二观也同出,谓同出一道也。异名者,缴妙别也。原夫所观之境唯一,能观之智有殊,二观既其不同,缴妙所以名异。

同谓之玄。

御注:出则名异,同则谓玄,玄,深妙也。○河上公曰:玄,天也。言有欲无欲之人,同受气於天也。○荣曰:虚寂之道,深妙之德,恍惚非易测,冥默本难言,无能名也。寄日同玄,玄之妙也,无物可逮,唯道与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深远,至道玄寂者也。○御疏:自出而论则名异,是从本以降进也。自同而论则深妙也,是摄逃以归本也。归本则深妙,故谓之玄。○成疏: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缴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御注: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执玄为滞,不至兼忘,故举又玄以遣玄,示明无欲於无欲,能如此者,万法由之而了出,故曰众妙之门。○河上公曰: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禀炁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浊辱则生贵淫也。众妙之门,能知天中复有天,天气有厚薄,除情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荣曰:道德窈冥,理超於言象,真宗虚湛,事绝於有无,寄言象之外,托有无之表,以道幽路,故曰玄之。犹恐迷方者胶柱,失理者守株,即滞此玄以为真道,故极言之,非有无之表定名曰玄。借玄以遣有无,有无既遣,玄亦自丧,故曰又玄。又玄者,三翻不足言其极,四句未可致其源,寥廓无端,虚通不碍,总万象之枢要,开百灵之户牖,达斯趣者,众妙之门。○御疏:《西升经》云:同出异名色,各自生意因。今不生意因,是则同玄妙。夫无欲於无欲,无欲为生欲心,故求无欲。欲求无欲,未离欲心今既无有欲,亦无门,○成疏:玄之又玄,有欲之人,无欲,遣之又遣可谓都忘。正观若斯,是为众妙。其妙虽众皆出此唯滞於有,无欲之士,又滞於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学者滞於此玄,今说又玄,更松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亦乃不滞於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要妙也,门,法门也。前以一中之玄,遣二伦之执,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於是唯药与病一时俱消,此乃妙极精微,穷理尽性,岂独群圣之户牖,抑亦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章第二

此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有无二观,粗妙不同,故次此章即显无为之能,有为之弊,就此章中,义分为两,第一明凡情执滞,颠倒生迷,第二显圣智虚凝,忘功济物。

第一明凡情执滞,颠倒生迷。

就此章中,又开二别,初两句泛辨美善举体不真,后六句三双,明诸法无实。初泛辨美善举体不真。

夫天下凡夫,耽声滞色,有为缠缚,无暂安时,趋名利若轻猿腾枝,耽爱欲如飞蛾赴火,以恶为善,将易作难,无名窟中常眠不晓,危脆身上固执无闲,岂知妙道虚通,真言理序,皎昧难喻,随迎不知,七圣迷路於襄城,西子同言於恒化,声色相泯,彼我形空,须排有漏之身,将契无为之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御注:美善者,生於欲心,心苟所欲,虽恶而美善矣,故云皆知。以己之所美者为美,所善者为善,美善无主,但是妄情,皆由封执有无,分别难易,神奇臭腐,递相倾夺。大圣较量,深知虚妄,故云恶已。○御疏:己所甘美者为美,身所履行者为善,故论甘则忌辛,好丹则非素,妄则不常,故不如止也。语助者也。○河上公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显彰也。斯恶已,有危亡也。皆知善之为善,有功令也,斯不善已,人所争也。○严曰:人之聪明可绝而不可散人之情欲可逆而不可顺,饰人之容,伤人之性,养人之欲,损人之命,世人所谓美善者,非至至美至善也。夫至美非世所能见,至善非世所能知也。○荣曰:美,乐也。言人之禀性,咸不能以道为娱,而以荣为乐。乐不可极,乐极则哀来,欲不可纵,纵欲则伤至,故曰人皆以色声滋味为上乐不知色声滋味祸之大。朴既为祸朴伤为哀,本灭性伤,身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地上,君子小人,并寡能虚心虚己,而各纵欲纵情,情性之爱虽复不同,各任性情,同有所爱。爱名则以名为善,爱利则以利为善,以利为善,求利不以其道,以名为善殉名以致亡身。称情虽以为善,亡身是为不善,故伯夷死名於首阳之上,盗跖死利於东陵之下,此为不善已也。世问之总名也。者,世间之总名也。皆,咸悉也。美,悦爱也。《上元经》云:诸天之下,诸地之上,其中人物,名日世问。言一切苍生,莫不耽滞诸尘,而妄执美恶,逆其心者,遂起憎嫌,名之为恶。顺其意者,叉生爱染,名之为美。不知诸法即有即空,美恶既空,何憎何爱。故《庄子》云:毛嫱孋姬,人之所美,鱼见深入,乌见高飞。又云: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以斯所验,岂有美哉。故知世间执美为美,皆则恶而已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言凡鄙之流,迷於真理,非但耽淫声色,抑乃责着名誉,求名丧身,利己害物,不知为善举体虚妄,故下文云名与身孰亲。《庄》云:为善无近名,又云其所矜惜,无非名善者也,是知矜名执善,於理不藏,唯当忘善恶而得居中,方会无为之致也。

后明诸法无实。故有无相生,

御疏云:性空也,性法相名,长短高下,和合三时。○河上公曰:见有而为无也。○荣曰: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从无出有,自有归无,故曰相生也。

难易相成,

御疏云:法空也,陶者易土而难木,工者易木而难土也。○严曰:难以易显,易以难彰,无能则无以知易,无易则无以知难,若能巧拙两忘,则难易之名俱息。○河上公曰:见难 而为易也。○荣曰:天下难事叉作於易,难起於易,易成难也。易由於难,难成易也。○成疏:空心惠观,无易无难,分别执情,有难有易,是知难易二法相互而成。

长短相形,

御疏:相空也。○严曰:寸以尺短,尺以寸长,无长则无以明短,无短则无以知长,长短相空,本无实相,故云空也。○河上公曰:见短而为长者也。○荣曰:夫物离之则无大无小,聚之则有短有长,太山秋毫之相殊,白鹤青兔之经异,故知忘之则无大无小,存之则有短有长也。○成疏:以长形长则无长,以短比短则无短,故知长短相形而有异者也。

高下相倾,

御疏:名空也。○严曰:山以谷摧,谷以山倾,无山则无以知谷,无谷则无以知山,如彼世间名位递为臣妾,故无定位也。○河上公曰:见高而为下也。○荣曰:倾,危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经云:高以下为基,下亦危於高也。下之贱也,犹乃危高,高之贵焉,诚能灭下。失道则高下相危,得道则君臣俱泰。成,倾夺也,夫有高则有下,无下则无高,何者,夫以尺比寸,尺即为高,以尺比丈,尺即为下,向者之高,今之成下,故知高下竟无定相,更相倾夺,所以皆空。

音声相和,

御疏:此明和合空也。五音相成曲者谁?总彼众声,则能度曲。如彼世间诸法,并和合成体非真,是皆空故,○严曰:音以声别声以音停,无音则无以知声,无声则无以知音也。○河上公曰:上唱下叉和也。

正文完
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
post-qrcode
 0
评论(没有评论)